• 指数 WTI 61.5↑1.43 BRENT 64.76↑1.43 SC主力 465.1↑1.5 美元指数 100.94↓2.03

【关税专题】关税壁垒遮蔽下的塑料行业——从进口成本到出口承压


卓创资讯 李心悦 2025-04-09 10:52:09
收藏

【导语】4月2日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生效后,中方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美施加反制关税,对所有自美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贸易战”升温。关税壁垒遮蔽下,塑料行业自原料端进口成本抬升,下游塑料制品和终端消费行业出口承压。

继特朗普在美东时间4月2日“对等”关税政策落地,对美国进口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后。2025年4月4日,中国表示“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在现行使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关税不予减免。

1.中国进口美国塑料及制品进口依存度超过13%

从能化视角来看,以2024年中国商品进口数据计算,进口影响更大的商品在于HS2为38、39和29的杂项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以及有机化学品,其中杂项化学品对美国进口依赖度为18.6%,塑料及其制品占比13.21%,有机化学品占比10.47%。除此三项外,54(化学纤维长丝)、28(无机化学品)、55(化学纤维短纤)、27(矿物燃料等)以及40(橡胶及其制品)对美国进口依赖度均不足10%,占比分别为6.68%、6.03%、5.44%、4.58%、3.82%。

2.中美关税壁垒增加

在《热点追踪:化工品出口在特朗普“关税大棒”挥舞中承压》一文中,我们提及,美国“对等关税”落地将影响塑料制品的出口及转口贸易,2024年HS 2位码39,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占比16.76%。而如果进一步看细分HS 2位码中覆盖的商品,能够看出,中国进口美国商品偏向初级形态塑料,而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则更偏向塑料制品。

2018-2020年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Trump 1.0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301关税,中国也同样加征自美进口商品关税进行反制,由此形成了多轮的关税加征政策。我们通过梳理中美间双向进口的HS 8位码税则号的最惠国一般关税、301关税及反制关税、2025年本轮中美增加的关税,从而明晰了各HS 8位码商品当前最终关税税率。而由于HS 8位码品目过多,我们通过HS 4位码下包含的HS 8位码具体税率形成的范围进行表征(4月9日,威胁再加征50%,若落地生效,美对自中国进口关税税率将进一步抬升)。此轮关税摩擦升级中,塑料及其制品行业或受到进口成本抬升而出口贸易受阻的承压困境。

3.关税对塑料行业的影响

1)油价大幅下挫使得化工成本端支撑崩塌,但或有助于修复炼化利润。从成本端来讲,中国对美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均有限,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原油占比1.85%,进口美国天然气占比5.42%。因此,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或将抬升个别从美国进口原油炼厂的成本,但整体对国内能源供应影响有限,后续我国仍将通过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进行进口弥补。同时,近期油价在宏观“衰退”预期与增产担忧中大幅下行,WTI跌破60美元/桶下方,短期利空情绪仍在消化过程中。油价的下跌虽然在成本端使得化工品成本价格支撑崩塌而跟跌,但或也有助于修复炼化利润空间。

2)丙烷乙烷对美进口依赖度较高,进口成本增加或致使PDH裂解装置产能利用率下滑。进一步地,从原料方向,乙烷和丙烷来看,我国自美国进口乙烷和丙烷占比较多,其中HS 8位码为29011000的饱和无环烃对美国进口依赖度2024年高达98%,HS 8位码为27111200的丙烷自美进口占比也近60%。由此,考虑到替代资源有限,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后,混烷及纯乙烷或丙烷裂解成本预期增加,后续或可能导致国内部分PDH装置产能利用下降。同时,乙烯、丙烯自美进口占比小,关税的加征对进出口间的贸易关联影响有限,更多或从成本端影响商品价格,从成本端对乙烯汽运及下游产品价格提供支撑,但原油价格回调,船运市场乙烯价格及下游外盘市场仍有变数,或拖累原料轻烃化进程或有放缓,但原料多元化趋势未变。此外,丙烯也受原油利空和丙烷价格上行支撑影响多空分化,短期稳中小涨,长周期关注原油价格的持续调整及国内PDH企业针对原料丙烷缩减的相关应对策略。

推荐内容:对美加征对等关税 乙烯产业链的机会与挑战

           丙烯:中美互加关税,原料端影响是多是空?

          【市场观察·LPG】中国对美国反制对LPG市场影响

3)PE进口成本抬升低价货源减少,PP生产路径受差异化影响

PE中国市场聚乙烯产品的供应来源主要来自于进口货源供应,2024年其进口依存度达34%。2024年中国自美进口的PE总量在238.74万吨,占比17.24%。分品种来看,HDPE进口量在82.23万吨,占比14.47%,LDPE进口量在46.13万吨,占比15.60%,LLDPE进口量在110.38万吨,占比21.19%。对美进口关税的提升将抬升PE进口成本,遏制自美进口PE数量以及提价货源量。短期内,受关税影响下的“衰退”预期和油价大幅下错利空,叠加农膜需求转弱,终端需求担忧加剧,LLDPE价格仍将承压运行。但随着5-6月检修增加、进口减少以及电商促销季预期,5月PE市场价格存震荡上行预期。

PP关税对PP影响更多体现在成本端原油和丙烷价格上,对油制PP和PDH制PP两条生产路径产生差异化影响。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油制PP装置产能占PP总产能的51%,而PDH制PP装置产能占比为22%。一方面,随着原油价格持续走低,4月初,油制PP毛利因PP价格跌幅不及原油价格跌幅而出现由负转正的趋势。基于利润修复的预期,后续油制PP生产企业可能减少停车检修和减产行为,以最大化利用当前有利的成本环境。另一方面,丙烷对美进口依赖度较高,丙烷进口成本的提升将推升PDH制PP企业生产成本、继续挤压利润,加重企业的运营压力,后续市场进口流向或向中东转移,企业也可能通过减产、挺迟或延迟重启进行应对,二季度供应或进一步减少。

推荐内容:贸易战全面升级,PE面临新痛点与应对策略!—五大问题深度解析

          聚丙烯:强势贸易战引发原油大跌,丙烷关税飙升在即,原料成本路在何方?

4)关税壁垒升级背景下,塑料制品出口承压

中国塑料薄膜产品出口依存度呈现逐步提升态势,2024年胶带母卷出口依存度超过60%,PE缠绕膜超过40%,BOPA超过20%,BOPET出口依存度超过10%,BOPP则相对偏低,在10%左右,出口成为中国塑料薄膜未来消费增长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2024年美国站据我国PE缠绕膜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位置,其次为胶带母卷2024年对美出口占比位居第8,因此,美国对中国施加高额关税背景下,塑料薄膜对美出口已无明显价格优势,出口进程受阻,影响较大的也是PE缠绕膜和胶带母卷。并且,美国对东南亚国家施加关税也将对塑料薄膜转口贸易有所影响。

除塑料薄膜外,美国是中国PVC手套制品和PVC铺地制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21-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PVC手套制品占比约在45%-50%。“关税战”的升级或将直接对PVC手套需求端形成利空。但美国受制于当地劳动力成本高、本土供应链配套不足等诸多因素,难以摆脱对PVC手套制品的依赖,仍有出口空间。而PVC铺地制品对美出口量常年占比超过50%,Trump 1.0以来关税的提升使得国内PVC铺地制品对美出口增长放缓,同时,部分企业为确保在美出口竞争优势,生产环节迁移至东南亚地区,其中就以越南最为集中,本轮美国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越南加征46%关税,以及涉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高额加征关税,将使得PVC铺地制品直接出口和转口贸易承压,但桶PVC手套制品一般,美铺地制品需求缺口或仍将由中国补充,关税冲击推进产业链调整后利空影响将转弱。

推荐内容:“特朗普2.0”再次升级,对等关税对中国塑料薄膜影响几何 

          PVC粉:中美互加关税 宏观情绪影响大于微观实际影响

          PVC糊:美国“对等”关税对PVC糊市场的影响  

5)终端需求行业也面临关税压力,对塑料需求产生连锁反应

3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公告,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将适用于进口乘用车(轿车、运动型多功能汽车等)和轻型卡车,以及关键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等),并将在必要时扩展至其他零部件。4月3日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措施已经正式生效。

2024年我国汽车对美出口占比仅1.8%,关税影响或有限,但汽车零部件(HS 4为8708)对美出口占比达19.75%,同时,美国是中国白家电最大的出口市场。其中,汽车改性塑料领域是POE第二大下游,汽车行业占PC下游消费近20%,而车用塑料零部件约60%由PP制成,而家电方面,PC下游电子电器消费占比超过40%,而PP也在家电领域应用广泛。因此,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削弱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和家电出口在美国的竞争力,使得企业面临需求订单流失和利润率下降风险,短期需求下滑对塑料原料产生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或推动国内产业链外迁。

推荐内容:中美贸易战下的聚丙烯行业:关税冲击与供应链重构

           PC:关税升级 影响终端制品出口

           POE:关税政策再加码,对POE影响几何?    

2025年4月9日,白宫新闻秘书表示对中国加征104%的关税将生效,在中国对美反制背景下美国再度加码50%。关税壁垒遮蔽下,塑料市场从进口成本-出口贸易均受到冲击,短期内或面临宏观情绪偏空带动的价格下行、进口成本抬升和出口承压的困境,但或将进一步推动国内产业链优化升级和新出口潜力点开发。而“对等关税”引发的经贸摩擦升级还尚未结束,后续围绕反制、谈判的进程仍在持续,仍需密切关注全球贸易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