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宏观研究员刘新伟:2024年问题与风险依然存在,战略定力与短期增长相互配合,解决长期发展和短期增长的协调问题。
能源首席钟健:会议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良性互动”。因此,建立起我国高效的原油与成品油“广进宽出”的产业链很有必要。
能源研究员赵渤文: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节奏稳定,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凭借金融、科技、消费等领域的力量,同时保证绿色低碳的价值兑现。
能源研究员赵颖: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预计2024年中国原油需求仍将是驱动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能源研究员梁曦玥:着力扩大内需,“疏通”国内大循环堵点,带动制造业扩大生产。
化工研究员李训军:经济工作会议围绕供需两端齐发力,化工市场2024年有望边际改善。
化工研究员张凤:“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国内经济向好的大方向为市场信心形成托底,良好的预期将成为2024年商品市场的一颗定心丸。
化工研究员刘舜心: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货币利用效率,扩大有效内需或成为2024年我国经济实现自我循环修复的基本方向。
农业研究员孙光梅:经济工作会议九项要点中有三项“涉农”,其中第六条点题说明要“立足三农”,另外第七、八条展开阐述,将着力点围绕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农业研究员曹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三农”工作的系统性落实思路。
农业研究员孙继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在经济总需求增长的背景下,预计2024年种植补贴有提升空间,进口量也有望实现同比增长。
黑色研究员高恒宇:需求的不断修复仍将给钢铁市场带来上行空间。
从通稿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方面,从总体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与2021-2022年会议通稿中“三重压力”表述有差异,但仍有“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问题,新增“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表述。从结构上看,内部压力主要来自于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上看,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对外部环境的定性上风险更大。
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还强调“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与市场之前所预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略有落差,未来财政空间是否扩大有待继续观察确认;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
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提法值得思考,这意味着在很多领域会集中力量去解决,特别是被卡脖子部分,重视产业链安全。
内需政策: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政策重点针对耐用消费品+新型服务类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助于资本开支需求,后续细则值得期待。“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下一阶段人口政策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政策红利。
房地产相关:政治局会议未特别提及房地产相关内容,此次会议强调防范化解三大风险,其中包括房地产风险,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在16-17年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之后,19-22年会议并未特别强调过剩问题,当前过剩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偏弱背景下传统产能过剩问题暴露出来,二是部分新兴行业产能快速增长与下游匹配需求增长相对较慢带来的结构过剩。
12月11-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这一点强调的是发展与安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也要努力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打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这一提法,是二十大后,领导层多次提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基础上,再次对经济发展强调的安全意识。
考虑到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产业链最全的生产大国,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度仍是一个较长期改变不了的状况。因此,除了仍需要从全球市场大规模进口原油之外,还应该依靠我国已近10亿吨的原油加工能力,加大成品油的生产与出口。通过广进口原油、宽出口成品油,在全球石油产业链占据应有的位置。从“广进宽出”的产业链上保证我国的原油进口安全。
会议提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首先,双碳目标的推进的核心节奏仍然坚持“积极稳妥”,协调统一发展和降碳的关系。同时,要在各方面给与降碳以支持:本次会议,对“绿色低碳”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分别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转型”、科技领域应用“绿色技术”、消费领域发展“绿色消费”以及打造“绿色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支持,如果把绿色低碳的发展比作一辆汽车,那么本次会议正是给了它所需要的各项要素:金融领域的支持“绿色转型”,具体表现为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金融领域给了绿色降碳“燃料”;而绿色降碳的核心竞争力和最根源动力来自于科技领域的绿色技术发展,这是绿色降碳的“发动机”;最后,绿色低碳要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结合在一起,体现在消费层次的绿色上,这是绿色低碳的“赛道”或者“舞台”,如碳普惠、绿色积分等。
同时,会议还指出要“完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这是对主动为双碳目标而付出努力的企业和个人的肯定、鼓励和奖励——让每一分降碳的努力都看得到结果。如绿电、绿证对清洁能源发电的环境价值兑现;CCER对自愿减碳领域的价值兑现等。
最后,在双碳方面会议提到“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新型能源体系仍将保持快速建设发展的势头,风光电装机、电网建设、储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服务体系建设、电力市场建设等都将继续快速推进。同时对循环资源的利用也是重点工作,这一点也是顺应当前全球范围内再生资源利用的潮流。最后也再一次强调了要保证能源资源的安全供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核心基石。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21年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基调“稳字当头”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要求,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显示出进一步重视中高速增长水平。
同时,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这些举措有利于扩大大宗品消费,通过推动投资和消费互相促进,进一步优化供需结构。中国原油需求是国际原油情景分析体系的重要情景之一,在目前中央经济会议为明年经济增长和大宗品消费夯实了较好的预期。根据中国原油消费增长与GDP的计量关系测算,预计在中国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维持5%的基础上,中国原油需求将完成60万桶/天需求增量的基准,预计仍然将是驱动原油需求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今年多个制造行业都面临下游需求不足的问题,传导至上游就导致企业生产利润不佳、开工积极性受到影响,最终多是由于供应端减产或原材料成本偏高而支撑产成品价格,无法有效让产业链整体形成联动,这也是今年历次经济会议和政策文件不断强调扩大有效需求的原因。
由于房地产行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今年房地产市场弱势运行,是制造业景气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当前,房地产销售偏弱、融资成本高、行业投资不足,产业链循环受阻,房地产企业仍然面对流动资金不足和债务风险的问题。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外,会议强调了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叠加万亿国债等财政政策和更多货币政策不断加码,预计明年将有更多工程项目开工,实物工作量增加将有利带动制造业扩大生产,促进制造业多个领域形成有机大循环。
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2019-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再特别关注产能过剩,不过此次会议再次关注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压力。经过连续扩张之后,化工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加上需求偏弱,因此价格在近5年当中处于较低水平。未来需要需求和供给层面的配合,才能逐步化解部分细分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实现价格预期的回暖。
化工行业的终端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家电等领域。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与“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等,此外还提出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与“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随着后续相关政策落地,家居、家电购买与换新意愿有望不断改善,塑料、化纤等相关化工品需求表现有望向好。不过,对于提振消费,可能更重要的还是稳定就业和居民收入,只有居民就业和收入明显改善,消费增长才会释放出更大的空间。从扩大外需方面来看,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我国化工行业规模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过剩风险逐步增加,许多龙头企业、贸易商都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随着相关政策落地,中国出口的化工产品规模有望逐渐扩大。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形势的判断,为“回升向好”,但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困难和挑战。这意味着2024年,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强调质的提升及量的增长,还要更加注重社会信心的提振。2023年是疫后重整的第一年,“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贯穿着全年的商品消费,对于大宗商品行业而言,预期的重要性及影响甚至强于商品自身的基本面,中央经济会议中强调了2024年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预期及信心对商品行业而言其重要性不次于2023年。
会议着重提出要扩大内需,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24年,海外及国内市场将逐步由去库存向补库存转变,国内外周期共振将对商品需求形成双重利好,对纺织品服装及上游的化纤行业而言,需求方面的利好将形成较为乐观的预期。其次,2023年全年房地产方面的政策集中发布,政策落地下地产竣工端数据有效好转,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导,2024年地产后期类行业,例如家纺、家电等有望迎来一波需求小高峰。总之,国内经济向好的大方向为市场信心形成托底,良好的预期将成为2024年商品市场的一颗定心丸。
目前我国经济实现行业内自我循环修复面临一定的困难,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以及疫后疤痕效应叠加外部高利率环境,国内消费表现和预期受到影响。对于上游行业来说,尤其是传统化工行业处于扩能扩产潮流周期,出现了资本投入回报缓慢,资本回流动能偏弱的基本情况。12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我国供需矛盾导致的国内大循环出现堵点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解决的方向,例如通过减少无效投资应对潜在的债务风险、提高有效的需求等等。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分析来看:通过促进CPI和PPI合理区间、推动经济温和扩张,作为货币政策的总体方向。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指向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到资本回流前景更好的领域。综合来看,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货币利用效率,扩大有效内需或成为2024年我国经济实现自我循环修复的基本方向。
三农也即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在围绕农业方面,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着重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围绕农村方面,学习
“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好的经验,此工程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断升级迭代、优化完善,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在2018年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在本次会议中再次提倡学习上述经验,其着重点标明:以乡村振兴为根本落脚点推进相关工作。在农民方面,强调“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本次会议中,重点强调前期提出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并推进现代化产业。
第七条着重点在乡村振兴方面。要求将城乡进行融合、各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会议中再次对县域经济进行了说明。同时在第八条中的涉农部分,着重点在生态文明方面。实际也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涉农领域主要围绕“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方面,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此与第六条中的耕地占补平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
广大农村作为粮食安全的战略后方,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价值,保价稳供的同时仍要保障农民增收是政策目标的底线,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从“千万工程”中能够感受到,“三农”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目标方向,而是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使命责任。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中也重点提到了关于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问题,放在农业产业中来理解则显得更为明确,且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颇具指导性和前瞻性。其中尤其强调了在落实乡村产业发展、建设、治理方面,不仅要运用好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同时还要保障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在区域视角下,更加注重农业大省的潜在价值补偿和产销区省际间发展平衡性,则是基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导探索下,未来农业政策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尝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从会议内容来看,农产品的供应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核心锚点。农产品的供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种植生产,二是进口补充。首先,关于种植生产,会议提到“利益补偿机制、耕地占卜平衡制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均在种植环节提升粮食供应潜力,而方式预计仍是通过补贴来实现农作物的“降本增效”,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成本分别为1369元/亩、688元/亩和1120元/亩,在种植成本增加的背景下,种植补贴或有增加的潜力;从进口补充来看,明年我国需求继续修复,内需逐渐向好,进口补充仍然有增长空间,据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373.7万吨,同比去年增长9.1%,其中进口大豆8962.5万吨,同比增长13.3%,进口食用植物油901.5万吨,同比增长62%,在需求增长背景下,2024年进口量仍有望实现同比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目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仍需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来做好经济工作。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以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措施将给钢铁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新型工业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有效带动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品质钢材的需求会大幅增加,会带动特钢企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或将还有一系列地产政策的出台来保障房地产市场继续平稳向前发展,对钢铁行业的负面影响或将减弱。
再次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仍然是重要的终端消费增长点,明年的汽车以及家电市场仍将维持一系列的促销优惠政策,带动居民消费的同时也会对钢材保持较为稳定的需求,制造业的用钢需求仍将持续向好,弥补地产下行对钢材需求带来的冲击。
最后,明年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钢企仍然存在较强进军海外市场的动力,外需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综合来看,明年钢企的供应或仍将在高位运行,钢材的需求也将稳中有进,预期明年钢材价格仍存上行空间。
声明:本文为研究院内部大宗商品周度讨论会会议纪要,仅供参考。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买入卖出商品的建议。
经营主体依据上述数据或信息、观点进行的投资/买卖/运营等行为所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均应当自行承担。